close



現在正在中餐時間,不少人為了想瘦身,特別不吃白米飯,以為少吃碳水化合物就會瘦,也讓台灣人一年吃的米飯量逐年下降,24年來減少將近一半,不過,營養師說不吃白飯不見得會瘦,還很容易肚子餓,吃更多。

開動囉,許先生一家人正在吃中餐,許爸爸吃陽春麵,許媽媽啃兩個麵包,許小妹一個吃薯條,一個吃炸雞,就是沒人想吃飯,小孩子就愛吃速食,媽媽很怕吃飯會變胖,許家廚房裡,三個月前買的那包米,還滿滿躺在米缸裡,都長出米蟲了,民以食為天,但台灣人愈來愈不愛吃米飯,除了想瘦身之外,飲食西化也是主要原因。

民國95年,每個人平均吃米量是48公斤,跟十年前相比,足足少了10.8公斤,吃的米變少,到底都吃什麼了,原來是肉變多了,85年只有75.4公斤,到了95年竟然一口氣多了3.6公斤,一年平均一人吃掉79公斤的肉,每天攝取的食物熱量,也比標準2200大卡,硬是多出了640大卡,別以為只吃肉不吃飯就能減肥,脂肪攝取過量,卻少了碳水化合物,反而不健康,讓身體更有負擔。


記者鍾麗華/台北報導〕台灣人米飯食用量太少了,二十四年前,國人年平均吃掉八十四.四三公斤白米,去年只吃了四十八公斤,減少近一半,碳水化合物攝取嚴重不足,脂肪明顯過量,如果以為「少吃白飯」就能減肥,不但瘦不下來,反而容易餓!

農委會統計 碳水化合物攝取不足

農委會最新的「糧食平衡表」出爐,推估去年國人每日從食物中攝取熱量為兩千六百七十三大卡,如以三十歲男性每日所需約一千八百到二千大卡,超過至少六百大卡。

這份「糧食平衡表」是以食物供給推估,去年每人每日熱量為兩千六百七十三大卡,較十年前減少兩百七十六大卡,主要來自穀類(佔二十九%)、油脂類(二十%)、肉類(十三%)、糖及蜂蜜(九%),其餘兩成九則來自蔬果、水產、蛋類等其他類糧食提供。

農委會因此推估平均每人每日攝取的蛋白質、脂肪及碳水化合物,換算PFC比率後發現,衛生署建議十三:二十七:六十為理想比值,但國人比值為十二.九:三十七.八:四十九.三,顯示蛋白質尚符合理想,但碳水化合物攝取不足,脂肪明顯過量。

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營養師陳俊志表示,碳水化合物主要來自米、飯、麵、馬鈴薯、地瓜等五穀根莖類,是人體最基本、最容易轉換成能量的營養來源,運動員比賽前要多吃碳水化合物食物。

少吃飯減肥?醫師:難瘦容易餓

部分快速減肥方式標榜不吃米飯等碳水化合物,雖然短期可以看到效果,但只能把細胞縮小,其實並未減少,很容易復胖。

三十歲男性上班族每天約需一千八百到二千大卡、女性一千六百到一千八百大卡。陳俊志說,熱量分配應該「早餐吃得好、午餐吃得飽、晚餐吃得少」,但與國人飲食習慣不符合,他建議採「三:四:三」比較可行,不過許多人在計算熱量時忽略點心、下午茶、甚至消夜,稍有放縱,就很容易超過所需熱量。

農糧署副署長游勝鋒表示,去年受到進口原物料上漲的影響,國人白米食用量小幅增加,小麥則減少兩成,但因國人飲食西化,從長期趨勢來看,米飯逐漸被肉類、水產品替代。

去年國人白米食用量每人為四十八公斤,較十年前減少八.六八公斤;而日本十年來由六十七公斤減為六十一公斤,減少六公斤,降幅較我國平緩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歷久米心 的頭像
    歷久米心

    歷久米心的部落格(Blog)

    歷久米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